假名jiǎ míng 基本意思 假借名义。 引证解释 1.假借名义。 《后汉书·邳彤传》:“又卜者 王郎 、假名因埶,驱集乌合之众,遂震 燕 赵 之地。” 2.虚名。 唐 李涉 《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》诗:“猥蒙方伯怜飢贫,假名许得陪诸宾。” 3.化名。指不是原有的或已流行的名字。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萧军》:“同道中人,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,印出公开信来骂我。” 4.佛教语。谓不能反映实际的概念、语言。佛教认为世界万有及其差别,均是主观上的“假名”所安立的。 隋 慧远 《大乘义章》一:“诸法无名,假与施名,故曰假名。如贫人假称富贵。” 唐 惠能 《坛经·定慧品》:“自识本心,自见本性,即无差别,所以立顿渐之假名。” 唐 独孤及 《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序》:“诸法生於假名,非智无以调伏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妙法莲花经四十二问》:“佛不坏假名而説真相。” 吕澂 《中国佛学源流略讲》第五讲:“万物从假名看来是不真,执着假名构画出来诸法自性当然是空。” 5.ri* 文字所用的字母叫假名。多借用汉字的偏旁,借用汉字楷书偏旁的叫片假名,草书的叫平假名。 《后汉书.卷二一.邳彤传》:「又卜者王郎,假名因埶,驱集乌合之众,遂震燕、赵之地。」虚名。如:「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,何必为空泛的假名而汲汲钻营?」化名。如:「他为了逃避警方的追缉,于是使用假名以掩人耳目。」日文字母,多借用汉字的偏旁。楷书称为「片假名」,草书称为「平假名」。佛教用语。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,都由语言概念成立,没有真实的体性。唐.独孤及〈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.序〉:「道无形相,心离文字,非言无以导引,故诸法生于假名,非智无以调伏。」。 假名近义词 化名 匿名 假名反义词 本名 相关词语 装假 莫名 清名 臭名 污名 原名 掺假 假作 假寐 假定 假释 连名 名言 联名 作假 留名 【字词句】词语大全假名是什么意思、假名的解释、假名拼音jiǎ míng
|